islide AI
当前位置:首页>AI资讯>得到:妙用飞书,实现办公协作新升级

得到:妙用飞书,实现办公协作新升级

记得多年前,有位姓罗的胖子在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6点多发布60秒语音,不长不短。开始听了蛮有意思,虽然很短,却时常听到新颖的观点。后面偶尔有事就忘记了,没想到一查,竟然坚持到了今天,3297天了,一天不落。

后来,在优酷上线了60分钟左右的脱口秀视频,也是坚持了多年。

再后来,上线了得到APP,从一个人的内容分享,到和众多行业领域专家一起为用户提供多种类型的知识服务。入驻的行业和领域专业人士越来越多,知识类型也越来越多。

再再后来,围绕知识服务,细化用户使用场景,上线了多种形态的产品,听书,电子书,知识城邦,也有线下的“罗振宇跨年演讲”和“得到高研院”等等…

之前都是从外部的用户视角看到的变化,从60秒语音,到60分钟左右的视频,到内容更立体的得到APP,感觉像是一个生物体,从一个单细胞不断分裂进化,逐渐形成一个生命体的过程…

前阵子在飞书官网上看到了关于得到内部数字化相关的尝试,感觉很有意思,分享给大家。

得到App 在帮助无数人学习、成长、获取知识的同时,自身也在持续学习和进化。在使用了飞书作为全员办公工具之后,得到App 的协作方式实现了大升级:

  • 用飞书,优化了核心的课程制作流程,提升了教研效率,用更高效的方式产出优质知识内容;

  • 用飞书,进化出了“以‘事儿’为中心”的全新企业协作逻辑,让每位员工充分发挥出价值与影响力;

  • 用飞书,发明了独特的周报模式,让周报不再只是流程,而能真正促进管理层的进步和从上至下的知识流动。

用飞书,提升“得到”的课程教研效率

得到App 上的课程以内容详实、制作精良著称,而严谨、精细的教研流程是好课的关键。用了飞书,得到App 的教研流程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。

教研部门是课程制作的核心。确认了选题和讲师后,教研不仅要和讲师多次打磨提纲和课程文稿,还要和总编室审核确认内容。

教研们每人每天约 80% 的工作时间都在和文稿打交道。一节课一般有 30 讲,每一讲的文稿都要与讲师和总编室各核对 5 次,于是产出一节课程总共要校对文稿 300 次,有些教研还可能同时负责多个课程。

从前,这些文稿都是 Word,通过微信在讲师和教研之间来回流转;教研再上传到石墨,通过企业微信发送总编室反复确认。一节课,300 次校对,涉及 3 个部门,文稿单点线下创作,在 4 个工具上流转,生成多个版本,流通范围难以控制。

使用飞书文档之后,可以用“一篇文档”带动“一讲课程”的完整生产。

讲师用飞书文档撰写课程大纲,同样一篇文档,通过飞书流转到教研手中,再给到总编室校对。一讲课程内容,只用一篇飞书文档承载,通过严格的权限管控和便捷的分享授权机制,在可控的范围内高速流转。

三方在飞书文档中展开协同,用各种各样的素材让自己的想法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,一旦@对应人员,对方会直接收到消息,确保一切修改更新触达到人。

除去文稿的打磨,教研还需要与讲师进行高频的线上/线下访谈,以打磨课程内容。每节课 30 讲,每讲要访谈至少 3 次,平均每次 2 小时,那每节课至少需要长达 14400 小时的 7200 次沟通,花费至少 600 人天。

所以说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,得到App 里每一讲课程中呈现的几十分钟精华,背后是一万多小时的马拉松式打磨。

在过去,教研需要反复回听访谈录音,手敲沉淀成文字稿件,基本就是“人工速记”的模式,耗时耗力低价值。用了飞书,不用手记,用“妙记”。

飞书妙记是一款“音视频转文字“的效率工具,能将音视频内容转录为可搜索、可翻译、可定位的智能文字笔记。

教研开始访谈后,点击录屏按钮,会后就能立刻获得一份访谈的逐字稿,通过搜索关键词,迅速定位关键内容。用妙记,节省了将近 1 倍的回听时间。

得到App 让大众得到了各领域先进的知识,飞书让得到App 得到了新时代知识创作的效率密码。

飞书带来以“事儿”为中心的协作逻辑

在得到App 上线五周年之际,“得到”团队正式发布《2021 致得到同学的一封信》,其中围绕组织发展分享了过去一年收获的十个启发。信中指出,一家优秀的企业,应该摆脱权力、功能和层级的限制,飞书带来的以“事儿”为中心、把组织看成是“一连串事件”的全新协作逻辑,才是解决之道。

得到App 创始人罗振宇在“2021 春季飞书未来无限大会”上通过视频进行了分享:公司不应该是一组业务的集合,而是一连串的事件集合,飞书文档的出现则使“事儿”有了具象的载体和“肉身”。

有了飞书文档之后,不是文档围着人来转,而是人围绕文档来转,通过文档推动“事儿”往前进。

通过飞书文档,不管一个员工是几级,在公司是什么职位,他都可以扮演两个角色。第一个是“事儿的建立者和领导者”。

罗振宇曾分享过,有“得到”员工通过飞书文档来对启发俱乐部做总结,整理了罗振宇的成功经验和口误内容,自发地、主动地工作,发挥了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。

另一个角色是“事儿的帮助者和贡献者”。在飞书文档当中有同事提及你时,你会在会话框中收到相应的消息提示,然后可以去响应和帮助同事解决问题。不仅组织内的沟通和协作效率大大提升,员工自我的价值感和满足感也会更强。

飞书实现了人围绕文档来转,得到通过飞书进化成为了以“事”为核心的协作组织。

用飞书做周报,促进管理层进步与知识流动

在很多企业,写周报是员工“深恶痛绝”的一项工作,因为它常常流于形式:写是一定要写,写了一定会卷,但老板不一定看——同时收到很多份周报,老板其实并没有足够时间去进行阅读和反馈;员工总是努力把周报写长以标榜自己的工作量,却缺少了对工作真正的思考。

周报没有按照预期实现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,没能让管理者清晰地了解一线员工做的事和项目的进度,反而成为了所有人的负担。

在“得到”,周报的运转方式非常与众不同:不是下级给上级写周报,而是上级向下级写周报,而且上级可以选择是否要在公司更广泛的范围里传播自己的周报。

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

第一,汇报这件事终于能脱离了“取悦上级”的属性,转为上级与下属主动沟通。每个上级有多位下属,而每位下属只有唯一上级,这会让下属格外留意阅读自己上级的周报。

上级直接得到来自多位下属的同时监督,促使自己去思考是不是在真正赋能和帮助自己的每一名下属。摆脱了“层层上报”模式,上级无需等待下级的周报提交完毕再动手写自己的周报;告别了“形式主义”,周报真正有了使命和意义。

第二,“得到”的大部分高管都让自己的周报全公司可见,而不仅开放给自己团队的成员,这就意味着信息在组织内是透明与开放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所有员工都注视着这批管理者,管理者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——大家都希望成为更好的管理者,吸引自己组的成员,避免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机制中损失人才。

第三,飞书是支持配置周报模板的,“得到”的模板有四条内容:上周工作、下周计划、心得和体会、视野和情报。

前两条内容和我们常见的周报没有区别,也比较容易填写,后两条就比较难了:第三条“心得和体会”代表着要对工作有深刻的思考;第四条“视野和情报”代表着要对行业和外部环境保持敏锐。

这样的模板一方面驱使管理者们不断思考和学习,扩大视野,另外一方面这些成果也能通过周报有效传达给下属。

高层的信息量、知识量一般来说是多于下属的,通过这种方式,知识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流通,管理者的视野共享给了组织里的每一个人,带动全体成员一起思考和成长。

与其说是“得到”用飞书把周报玩出了新花样,倒不如说是飞书,作为一款打通知识沉淀、流转与消费的协作管理工具,和“得到”,作为一个打通知识传播线上线下壁垒的“学校”,两者间基于知识的强强联手,让知识更高效地传递出去,更广泛地赋能内部,真正“让每个人都能从知识中获得力量”。

个人如何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幸福感,企业如何借助数字化系统降本增效,持续发展?

得到的探索,给我们打了个小样,其实数字化也可以从微小处开始,一步步来。

欢迎关注AIHub,我们持续分享优质的AI服务和SaaS服务等企业服务。在推进数字化方面,提供微小的价值,日拱一卒,持续努力。

islide AI
©版权声明:如无特殊说明,本站所有内容均为AIHub.cn原创发布和所有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否则,我站将依法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error: